大公網(wǎng)

大公報電子版
首頁 > 財經(jīng) > 田灣點經(jīng) > 正文

盲盒游戲 新瓶裝舊酒

2020-12-06 04:23:48大公報 作者:李靈修
字號
放大
標準
分享

本周在港招股的泡泡瑪特引人矚目,由于公司賣盲盒的業(yè)務獨特,市場缺乏參照標的,外界對其估值爭議極大。2019年4月,泡泡瑪特從內(nèi)地新三板退市,當時市值20億元人民幣。如今泡泡瑪特轉戰(zhàn)港股,竟“叫價”70億美元(約460億人民幣),一年半時間估值飆升23倍。難怪有人質(zhì)疑,泡泡瑪特是來割韭菜的,盲盒其實是個“韭菜盒子”。

泡泡瑪特的底氣來自內(nèi)地盲盒風潮的興起。資料顯示,中國潮流玩具的市場規(guī)模由2015年的63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207億元,復合年增長率34.6%。單看泡泡瑪特,公司營收從2017年的1.5億到2019年的16.8億,三年翻出十倍;同期利潤也從150萬擴大至4.5億,完成三百倍的增長。

盲盒如同聚寶盆,它的魔力來自哪里?盲盒的起源可追溯至日本福袋。明治末期,日本百貨公司為了年底清貨,會將積壓商品裝入福袋出售,消費者如同參與抽獎游戲,激發(fā)了自身的“博彩心理”,福袋成為爆款,被視為“盲盒1.0”。到了上世紀80年代,隨著日本ACG(動畫、漫畫和游戲)文化的流行,商家將相關主題玩具放入扭蛋中供人購買。由于自身的IP價值,以及衍生出來的社交屬性,扭蛋逐步風靡整個東亞,“盲盒2.0”就此誕生。

內(nèi)地90年代也曾接受過盲盒的洗禮,代表產(chǎn)品就是統(tǒng)一集團旗下的小浣熊乾脆面,乾脆面包裝內(nèi)隨機派發(fā)“水滸英雄卡”,通過“集卡式營銷”席卷全國中小校園。等到了十多年前的網(wǎng)游時代,線上舉辦的抽卡活動層出不窮,亦是盲盒游戲的3.0變種。

既然“盲盒”是老把戲,為什麼搭上潮玩概念后還能迸發(fā)出驚人的能量?我們來看一下泡泡瑪特的客戶群體構成,女性用戶占比75%;18至29歲年齡段占比58%;8000至20000元月收入占比90%。由此可知,盲盒的主力消費者其實是年輕白領女性。復習一下前文的盲盒發(fā)展史,從ACG到乾脆面、再到網(wǎng)絡游戲,過往玩家是以男性為主,而這次它又找到了“新瓶”。

從淘寶上盲盒評論區(qū)的關鍵詞來看,“可愛”出現(xiàn)的頻率最高,達2217次。而泡泡瑪特最受歡迎IP──“撅嘴少女Molly”,更是契合了時下女性形象的自我認知。可以說,女性消費者是在為“顏值”和“價值表達”買單。

盲盒風潮的背后是年輕白領女性的消費崛起,與喜茶、完美日記的爆紅邏輯類似,都是女性“悅己經(jīng)濟”的一種延伸。

點擊排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