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公網

大公報電子版
首頁 > 財經 > 經濟觀察家 > 正文

?宏觀漫談/收購存量房的成效與難點\粵開證券研究院院長 羅志恒

2024-05-22 04:03:20大公報
字號
放大
標準
分享

  圖:擴大購房需求是房地產去庫存的關鍵。

  近期中央和地方推出的一系列房地產支持舉措,都是為了實現(xiàn)保供給、促需求和穩(wěn)房價的目標。其中,拉動需求、穩(wěn)定房價并扭轉房價下行預期是關鍵。而在地方政府收購存量商品房方面,須注意不能增加地方政府隱性債務。

  樓市新政是對4月份政治局會議“統(tǒng)籌研究消化存量房產和優(yōu)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”要求的貫徹落實,標志著新一輪房地產去庫存的開啟。

  拉動需求成為關鍵

  擴大購房需求是房地產去庫存的關鍵。根據是否涉及舊房賣出,購房需求可分為新增需求和置換需求;同時根據購房鏈條發(fā)起方的不同,新增需求和置換需求各自又都可進一步細分為居民主導和政府主導。因此,房地產需求端政策重點圍繞這四類需求進行部署和開展。

  其一,居民出于居住或投資目的而購置的首套、二套、三套等住房,是新增需求的主要來源。政策的重點是降低居民購房門檻和成本,包括放松限購、降低首付比例和房貸利率、提供購房補貼等。截至目前,除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深圳、天津、海南省以外,各地已全面放開限購;5月17日,有關部門宣布,將首套和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分別下調至15%和25%,取消全國層面首套和二套房房貸利率下限,下調公積金貸款利率0.25個百分點。

  其二,政府向房企收購待售商品房,用作保障性住房,是對常規(guī)新增需求的重要補充。政府承擔著刺激購房需求和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的雙重責任,干脆打通供需兩端,由政府來消化部分存量商品房,并將之轉化為保障性住房。

  其三,居民剛性購房需求偏弱背景下,“以舊換新”的改善性置換需求受到重視。置換鏈條中,“認房不認貸”、“換新補貼”等政策降低了新房購買端的門檻和成本,但難點和堵點在于舊房能否順利賣出去。為加快舊房流轉,激活置換需求,各地推出了多種住房“以舊換新”政策:1)中介幫賣代售,居民、中介、房企三方合作,出售舊房和鎖定新房房源同步推進,中介優(yōu)先代售舊房,若未順利售出,房企同意無條件退房;2)市場化舊房換購,先由房企收購居民的二手房,再由居民購買房企的新房;3)政府回購收儲,國資平臺收購居民的二手房,用作保障性住房或重新出售,同時要求居民選購指定范圍內的新房。

  其四,若對城中村改造、棚戶區(qū)改造等實行貨幣化安置,也會產生置換需求,只是將“以舊換新”中當期的二手房供給變?yōu)榱宋磥淼男路抗┙o。貨幣化安置中,居民舊房拆遷后,1)政府提供拆遷款或房票,由居民自主購買新房;2)政府向房企集中收購待售商品房,用于拆遷安置。

  除了需求端發(fā)力以外,供給端也要做好“保交房”工作,打消居民疑慮,提振購房信心。5月17日,有關部門宣布:1)打好商品住房項目保交房攻堅戰(zhàn),防范處置爛尾風險。按照市場化、法治化原則,分類處置在建已售未交付的商品住房項目,推動項目建設交付,切實保障購房人合法權益。2)進一步發(fā)揮城市房地產融資協(xié)調機制作用,滿足房地產項目合理融資需求。城市政府推動符合“白名單”條件的項目“應進盡進”,商業(yè)銀行對合規(guī)“白名單”項目“應貸盡貸”,滿足在建項目合理融資需求。3)妥善處置盤活存量土地。目前尚未開發(fā)或已開工未竣工的存量土地,通過政府收回收購、市場流通轉讓、企業(yè)繼續(xù)開發(fā)等方式妥善處置盤活,推動房地產企業(yè)緩解困難和壓降債務,促進土地資源高效利用。

  首先,目前政府收儲主要分為兩類:

  一是收購存量新房,受中央政策支持。按照“政府主導、市場化運作”的思路,由人民銀行提供低成本再貸款資金,激勵21家全國性銀行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,向城市政府選定的地方國有企業(yè)發(fā)放貸款,支持以合理價格收購已建成未出售的商品房,用作保障性住房。

  二是收購二手房,地方自主出臺。地方政府為暢通“賣舊買新”置換鏈條,由國資平臺收購部分二手房,用作保障性住房或重新出售。資金來源包括地方財政、城投平臺自籌資金等。

  筆者預計政府收儲將以存量新房為主,二手房規(guī)模較小。資金來源上,新房收儲有人行的保障性住房再貸款支持,而二手房收儲更依賴地方財政;前期收儲和后續(xù)管理上,新房方便集中收購和統(tǒng)一管理,二手房則需分散處置,更加復雜;問責風險上,新房收儲可依據規(guī)范流程開展,二手房收儲的自主操作空間較大,容易產生利益輸送問題。

  由于政府收儲是用作保障性住房,而保障性住房是滿足工薪收入群體剛性住房需求,因此收購的商品房將以小戶型為主;且不宜大規(guī)模鋪開,應集中于高庫存且保障性住房缺口較大的城市和區(qū)域。

  其次,收儲存在三個政策難點:

  一是部分城市的成本收益不匹配導致項目推進有一定難度。政策要求新房收儲按照市場化原則運作,而市場化運作的前提是成本收益至少要大致匹配。

  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原則是“保本微利”。如果政府向房企收購新房,再以可負擔的價格配售給受保障群體,便要求收購價相較市場價有較大折扣,否則要么政府虧本,要么價格偏高以致缺乏吸引力。

  配租型保障性住房則要比較租金回報率和資金成本。保障性住房再貸款的政策利率是1.75%,期限1年,可展期4次,人行按照貸款本金的60%發(fā)放再貸款,因此收購主體的貸款利率要更高。2024年4月,上海、深圳、廣州、北京的二手房租金回報率分別僅為1.75%、1.61%、1.58%、1.43%,租金無法覆蓋利息支出及運營維護成本。

  2023年2月,人行創(chuàng)設租賃住房貸款支持計劃,在重慶市、濟南市、鄭州市、長春市、成都市、福州市、青島市、天津市等8個城市開展試點,支持市場化批量收購存量住房、擴大租賃住房供給。但截至2024年3月,1000億元(人民幣,下同)的額度僅使用了20億元,反映出政府收儲在落地中面臨一定難度。

  二是保障性住房需求與商品房庫存之間錯位。保障性住房缺口較大的是一二線城市,而商品房去庫存緊迫性較高的是三四線城市。

  三是地方財政面臨較大壓力。雖然當前政策要求地方政府量力而行,不增加隱性債務,但無論是維持項目收支平衡,還是三四線城市去庫存,大概率還是需要地方財政提供支持。

  5000億元足夠嗎﹖

  再次,5000億元的收儲規(guī)模是否足夠?

  3000億元的保障性住房再貸款,按照貸款本金的60%發(fā)放再貸款,可帶動銀行貸款5000億元。但市場普遍認為,消化存量商品房的收儲規(guī)模要達萬億元以上,例如克而瑞研究中心估算所需資金可能超過5萬億元。

  一是政策啟動初期,5000億元的收儲規(guī)模相對充裕。如前所述,政府收儲不會像之前的棚改貨幣化那樣大規(guī)模鋪開,而是集中于高庫存且保障性住房缺口較大的城市和區(qū)域;同時,市場化運作的政府收儲面臨一些難點,推進可能相對緩慢。

  二是,若政府收儲順利快速推進,政策額度可以追加。例如2023年人行新增5000億元PSL(抵押補充貸款)額度,支持保障性住房等“三大工程”建設。

  三是,政府收儲具有帶動效應,供需失衡改善的效果或不止5000億元。如果政府收儲穩(wěn)步推進,消化部分存量商品房的同時,能夠有效提振市場信心和預期,甚至可能不需要用完所有額度。

  最后有關收儲的預計效果。一方面,政府收儲將帶來積極作用:加快存量商品房去庫存,改善房地產市場供需失衡問題;加快保障性住房供給,更好滿足工薪收入群體的住房需求;助力保交樓和“白名單”機制,加快房企回籠資金。另一方面,受制于前面提到的三個政策難點,本輪政府收儲去庫存的效果可能不如上一輪棚改貨幣化,但相應地,也不太會引發(fā)房地產過熱和房價大漲的副作用。

點擊排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