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公網

大公報電子版
首頁 > 藝文 > 有料歷史 > 正文

?自然啟迪/明鏡幾時有?

2021-05-12 04:23:20大公報
字號
放大
標準
分享

  圖:齊家文化重輪星芒紋銅鏡。\中國國家博物館

  考古學關於鏡子起源,有受盆水映面啟迪而發(fā)明的“鑒來”說,有由集光取火的工具陽燧演化成照面用銅鏡的“陽隧來”說,有受刀、斧等表面光滑反光金屬器啟發(fā)發(fā)明銅鏡的“青銅器來”說,還有源於製造青銅器時的“銅泡來”說。

  人類很多原始發(fā)明來自大自然的啟迪。例如:車輛的發(fā)明是“見飛蓬轉而知為車”(《淮南子》),“上古圣人見轉蓬,始知為輪”(《后漢書》);《說文解字》《世本》《淮南子》等古籍都指出,漢字發(fā)明是六千年前黃帝時代發(fā)明家倉頡,觀鳥獸足跡,歸納昇華,創(chuàng)造了一筆一畫的以象形字為基礎的古漢字。筆者因此推想,作為漁獵民族的中華先民,對湖水裏山林倒影、江河溪流裏映出月亮,都早已司空見慣。鏡水映射,應該是最早的常識,盆水、光滑金屬表面以至玻璃鏡的相繼出現(xiàn),均應是因此原理而發(fā)明。

  距今約四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“齊家文化”遺址,發(fā)現(xiàn)的原始社會的銅鏡有三件。一件為素鏡,一九七五年甘肅廣河齊家坪墓葬出土;兩件為紋飾鏡,鏡背紋飾分別為七角星紋和多角星紋。七角星紋鏡,一九七五年在青海貴南縣尕馬臺二十五號墓出土;多角星紋鏡,傳於甘肅齊家文化出土,現(xiàn)藏中國國家博物館。三件銅鏡皆為圓形,且尺寸較小。其中七角星紋鏡鏡緣處有兩個小孔,類似有繩穿過的痕跡,推測是用以懸掛或佩戴,類似后世的宗教法器。齊家文化時期原始宗教活躍,或許是巫師在祭祀活動時將銅鏡穿繩佩戴身上,運用銅鏡本身類似盾牌的功能、銅鏡背面的特殊符號,達到降妖驅邪的目的。

點擊排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