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公網(wǎng)

大公報電子版
首頁 > 藝文 > 書海漫游 > 正文

?“在地化”寫作令語感更鮮活

2022-07-18 04:23:22大公報
字號
放大
標準
分享

  身為作家,或多或少都想為時代留下自己的表達語句。有的寫作者,精力充沛,無間隙地寫。葛亮尊重這種表達方式,但他自己則更看重沉淀,“比如我寫《北鳶》,主要是文化挽救的取向,是想為一眾已經(jīng)過世的老先生留下些什么,沉淀就很必要?,F(xiàn)在一般是在寫作前,先安放(積澱),再尋找表達的機緣?!?/p>

  從《朱雀》到《北鳶》再到《燕食記》,他分別用了五年、七年、五年完成。葛亮一直在尋找作為敘述者的表達形式,以期在歷史與讀者之間搭建橋梁。小說中的“我”便擔(dān)負起此作用?!啊摇鳛橐粋€當(dāng)代人,可以和讀者一樣,不斷地提出疑問。然后‘我’慢慢地與主人公交融,越來越安靜,再逐漸進入到那個歷史時代的發(fā)展過程中去。”比對三部長篇,葛亮說,“《朱雀》里,‘我’的聲音很強;《北鳶》則退居幕后,完全沒有出現(xiàn);《燕食記》中,‘我’則是一種溫暖的存在,他可以陪伴讀者,也可以與讀者之間形成‘你就是我,我就是你’的關(guān)系?!?/p>

  展現(xiàn)時代變遷,書寫城市故事,葛亮亦堅持“在地化”的寫作,為讀者提供不同的閱讀落點。盡管《燕食記》寫的是嶺南故事,他也注意兼顧北方讀者的閱讀感受:“我認為寫作語體應(yīng)順應(yīng)時代,所以書寫時也有技術(shù)性的選擇,比如原汁原味使用本地用語時,就會有一定的注釋。書中保留廣東話元素,也能令語感更鮮活,這并不影響北方讀者的理解?!?/p>

點擊排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