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公網(wǎng)

大公報電子版
首頁 > 藝文 > 書海漫游 > 正文

?耕讀傳家/無樑房下走出的作家

2021-05-31 04:23:21大公報
字號
放大
標準
分享

  圖:李天岑著《三山凹》,作家出版社。

  十六歲那年,李天岑無意間讀到家鄉(xiāng)的《南陽日報》,看到上面的文章,心底湧起莫名的欽羨。於是,這個初一的男孩做起“編外記者”。看到家鄉(xiāng)的變化,就寫一篇通訊;從鄉(xiāng)親們口中聽到趣聞,就寫一篇報道。一篇,兩篇,李天岑一連寫了十七篇通訊投給報社。結(jié)果卻悉數(shù)石沉大海。他繼續(xù)寫著,鍥而不捨,直至第十八篇稿子,終於被印成了鉛字。

  “我高興極了!”李天岑回憶說,那可算是我第一次發(fā)表文章,也堅定了自己走上文學之路的信心。那次投稿成功,李天岑收到了兩元稿費。他用這筆錢買了一雙膠鞋。“小時候鄉(xiāng)下都是土路,一遇著下雨天,路就沒法走了。為了不弄壞布鞋,我每次下雨都赤著腳出門。所以,有了膠鞋,下雨天也不用光腳了。”

  和大多數(shù)農(nóng)村娃一樣,李天岑的童年也是在貧窮中度過的。不同的是,即使家裏再窮,父母親也堅持省吃儉用,不讓李天岑輟學。“就在我剛上初中那一年,父親得了血栓。為了治病,家裏把房上的大木樑抽了下來,去換錢。”李天岑回憶道,當時家裏幾近赤貧,自己本該輟學回家,但父母都堅持要自己讀下去,全家人都堅信讀書才能有出息。

  “南陽啊,有耕讀傳家的風氣。一家農(nóng)民,即使再窮再苦,都會努力供孩子讀書。”李天岑說,為了換取學費,母親一年都不吃一個雞蛋,而是將所有的蛋都拿去換油換鹽換針線,以及自己上學的學費。

  在《三山凹》中,李天岑生動描繪了主人公柳大林的媽媽,她為了兒子和家庭,一輩子辛苦操持、任勞任怨。李天岑說:“我寫柳媽媽的艱辛,事實上,就是在寫我母親的艱辛。”

  大公報記者張寶峰

點擊排行